感冒多少會讓人覺得心煩氣躁,食欲不振。那么感冒怎么辦?感冒不能吃什么?中醫(yī)認為“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”,春季是恢復和調節(jié)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。下面感冒飲食注意什么呢?
調理自己的脾胃
實際上立秋后很長一段時間,氣溫還是較高的,空氣濕度也較大。再經過苦夏的煎熬,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,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,調理脾胃應該側重于清熱、利濕、健脾,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,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。
專家介紹,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、肢體倦怠、面色萎黃,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,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,如芡實、山藥等。經過一個夏天后,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,特別是一些老年人,大多脾胃虛寒。因此,在選擇食物時,不宜過于寒涼,如西瓜、梨、黃瓜等,要少吃。消化道不適的人在秋季應當少食多餐,多吃熟軟開胃易消化的食物,少吃油膩食物。常吃辛辣、油膩的人,時間長了身體容易生火,積熱于腸胃,秋季調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,待胃火退后再進補。
濕熱感冒不要多喝水
春季氣候干燥,晝熱夜涼;寒露后天氣很快變冷,許多人很難適應氣候的變化,濕熱感冒者多,一般表現為:低熱,微惡風,肢體酸痛或疼痛,頭昏咳嗽痰粘,鼻涕濃濁,心煩口渴,渴不多飲,或伴有便溏,小便短赤,苔黃膩。宜清熱祛濕為主。不要多食用酒、肥膩之物,以免易助生濕熱,與自然界的“外邪”相互挾襲,極易致人生病。同時,已患感冒的人群不要輕易使用多喝水的辦法來治療,因此時人體內濕氣已重,再多飲水是加重脾臟負擔,非但于病無補,反而有害。薏苡仁、赤小豆,兩者各半煮粥食用,非但能治感冒,對此段時間未患感冒的人群出現的頭昏、身重、嗜睡、多汗等現象也有非常好的調理作用。
以上是關于感冒怎么辦的內容介紹,感冒時候,想要更好的恢復,就要注意飲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