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近年來日本學者報道,早期胃癌患者占手術切除胃癌患者的50%%,5年的生存率可達70年%。目前,我國早期胃癌患者的比例仍然相對較低,文獻報道為4%~10%。為了改善胃癌預后,如何提高我國早期胃癌的檢出率是當務之急。1962年,日本內鏡學會首次提出了早期胃癌的概念,將癌癥的滲透定義為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層,無論是否有淋巴結轉移。這種胃癌預后良好,5年生存率達到90年%進展期胃癌一般為30%~40%。改善胃癌預后的關鍵是提高胃癌的早期診斷率,增加早期病例的比例。1990年至2001年,北京協(xié)和醫(yī)院共治療789例胃癌,其中早期胃癌85例,占同期治療10.8%。在85例早期胃癌中,男性62例,女性23例,男女比例2.7:1。發(fā)病年齡29~80歲,平均57歲,發(fā)病高峰年齡50歲~69歲。伴有慢性胃潰瘍或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史35例,占41例%。大多數臨床癥狀是上腹痛不適(96.5)%),少數患者有黑便、食欲不振、消瘦等癥狀。術前上消化道造影檢查40例,其中胃癌15例,胃潰瘍14例,余11例無異常。除1例患者外,其余84例患者術前均有胃鏡檢查和活檢病理學檢查。胃鏡下肉眼診斷胃癌30例,胃癌33例,胃潰瘍14例,胃炎7例;74例胃癌(88.1%),11.9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%);術前行便潛血檢查57例,陽性14例(24.6%)。
在85例早期胃癌患者中,胃癌D1根治術12例,D2根治術73例。遠端胃切除術78例(均為畢I型),近端胃切除術2例,全胃切除術5例。除1例術后胃排空障礙外,無其他手術并發(fā)癥。
根據術后標本病理學診斷,85例早期胃癌的病變類型如下:Ⅰ型2例,Ⅱa型6例,Ⅱb型8例,Ⅱc型29例,Ⅱb+Ⅱc型11例,Ⅲ型15例,Ⅱc+Ⅲ8例,其他6例。病變部位按A、M、C分區(qū)法,A區(qū)47例,M區(qū)35例,C區(qū)3例。粘膜下層38例,粘膜內癌47例。最小腫瘤病灶直徑為0.3cm,最大為7.5cm,平均為1.97cm。其中,小胃癌(≤5mm)10例,占11.8%;小胃癌(6毫米~10mm)18例,占21.2%。高分化腺癌17例,中分化腺癌32例,低分化腺癌26例,印戒細胞癌8例,粘液腺癌2例。胃周淋巴結轉移癌6例,占7.1%,其中,粘膜下層侵襲者4例,粘膜內癌2例。
隨訪時間為4個月~12年,平均49.3個月。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別為93.7%和87%。術后胃癌復發(fā)1例,遠處轉移2例,分別是骶骨轉移和肝轉移。
早期胃癌無特殊癥狀,甚至無癥狀。常表現為中上腹部不適或疼痛,類似于胃炎、胃潰瘍等疾病癥狀。大多數患者伴有胃潰瘍或慢性萎縮性胃炎病史。早期胃癌上消化道造影檢出率低,我國高危人群胃鏡檢查不能進行,因此我國早期胃癌檢出率低。
纖維胃鏡檢查是診斷早期胃癌的首選方法,可直接觀察胃內形態(tài)的變化,并采用病變組織進行活檢。胃鏡檢查和病變組織活檢可使早期胃癌的診斷率達到90%%以上。提高早期胃癌檢出率的關鍵在于提高醫(yī)患對胃癌的臨床檢查技能和警惕性。40歲以上出現上腹部癥狀不明原因的,可定期進行內鏡檢查,慢性胃病患者應定期進行胃鏡檢查。胃鏡下活檢病理報告為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的患者,應多次重復胃鏡和活檢,以免延誤診斷。
目前,早期胃癌的治療仍以開放式手術為主。根據癌癥的位置和病變的大小,大部分近端或遠端胃可以切除或全胃切除。淋巴結清除范圍:局限于粘膜的早期胃癌只能清除第一站(D1),粘膜侵入者應清除第二站淋巴結(D2)。預后良好,術后5年生存率為93.7%。
早期胃癌術后復發(fā)和遠程轉移的發(fā)生率較低,文獻報告小于5%,術后一般不需要化療。早期胃癌患者伴有胃周淋巴結轉移,術后復發(fā)和遠處轉移發(fā)生率較高,應給予化療,并定期隨訪。